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Mouthfill 實戰,或許跟你想的不一樣?


這次我們來聊聊喜愛深度的潛水員都繞不開的技巧 ─ Mouthfill Frenzel! (以下簡稱 Mouthfill)


講到 Mouthfill 就讓我想到,約莫十年前當我剛開始摸索 Mouthfill 時,它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最終絕學一樣,融會貫通了就可稱霸武林似的,是這麼一個高高在上的技術的感覺。如今隨著自潛的盛行與資訊的爆炸,Mouthfill 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相信大家即使沒還沒學過也多少聽聞過了。


這次不是要談論 Mouthfill 的概念和操作,關於這些請去問你們的教練。這次我主要是想圍繞著這項技術,聊聊這些年我看到的現象、誤區與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幫助到對那片深藍有興趣的大家。


「不夠用」恐慌症

在這些年的深度練習中,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怕 Mouthfill 空氣不夠用,追求著更深更滿的 Mouthfill,但他們可能忘了,它是多麼強力的平壓方式。我敢說對絕大部分的人而言,在20-25米處充氣,完全足夠應付目標深度了。為什麼呢?


大家當初在學習 Mouthfill 時,一定學過相對深度換算:幾米處提氣,理論上潛到幾米時會用完吧!但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在大深度時壓力改變是極慢的,因此即使已經用完嘴裡所有的空氣,也還能下潛好一段距離


接下來,我們簡單計算一下,以1.3的壓力倍率為例(也就是躬身下潛後第一次平壓在3米處),想要下潛到90米,需要平壓幾次,以及最後一次需要在幾米平壓吧!


第1次平壓:3米

第2次平壓:6.9米

第3次平壓:約12米

第4次平壓:約18.5米

第5次平壓:約27.1米

第6次平壓:約38.3米

第7次平壓:約52.7米

第8次平壓:約71.6米

第9次平壓:約96米(已超過目標深度)

*請見下註


也就是說,如果你平時潛水的時候,躬身下潛完才需要做第一次平壓,那麼想要下到90米,最少需要8次平壓,且最後一次在71-72米間有確實平開就足夠了!


現在,結合上課時學過的,你可以算算看你在幾米處 Mouthfill 提氣就夠了呢?


技術不夠,深度來湊?

現在我們知道在大深度下潛中,最後一次需要平壓的深度不如想像中的深,那麼也許你會問:我平壓到最後一刻不是比較好比較保險嗎?


理論上這麼說當然沒有錯,沒有必要挑戰自己平壓的極限,增加中耳和耳膜受傷風險。但我們也知道,Mouthfill 想要用到更深,基本上要朝兩個方向努力:更深處完成提氣 以及 放更多氣在嘴裡。因此我們也不能忽略,在更深處提氣及充太飽可能帶來負面效果,比如說試圖充太飽可能容易導致漏氣,也容易影響放鬆。在過深處試圖用力充飽,更可能徒增擠壓傷的風。請參考: 深藍,我回來了! ─ 談嚴重擠壓傷後的恢復。退一步說,在達到目標深度時嘴裡還有剩空氣,有意義嗎?


我們要知道,大深度下潛並不單只需平壓,還會面臨姿勢技巧、心理、受傷風險、CO2累積、低氧甚至氮醉...等等諸多問題要克服,除非在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長進,否則一味追求 Mouthfill 更深更滿的充氣可能效果也不大。


除非深度真的已經達到空氣量完全不夠用了,其實大可不必追求在自己不舒服的深度充滿不習慣的空氣量。而是先將重點擺在如何在目前充氣的深度與氣量之下,細緻的、好好地用完每一分氣。等身體、心理與技巧都準備好潛到更深時,再慢慢加深或加大充氣量就好。


舉例來說,如果目標是60米,大可以在20米處做一個80%左右,不是太飽、舒舒服服的 Mouthfill,到60米前剛好用光就好。


效率?吞氣?傻傻分不清

學過 Mouthfill 的朋友一定常聽到「效率」一詞,許多教練也用水面充氣能下潛到幾米來評定一個人的  Mouthfill 水準,甚至拿來當過課標準。


學生們沒達到所謂的深度標準,教練就會說他/她的 Mouthfill 效率不好。偶爾也會有潛水員跟我聊天時表示他/她 Mouthfill 只能平壓到OO米,很是困惑,是自己平壓太多次浪費空氣嗎?是自己太用力平壓導致效率不好嗎?


效率、效率的說,到底什麼是所謂的效率?


有時候我會覺得「效率」一詞的濫用,反而容易讓人模糊焦點,看不清本質。我想,Mouthfill 是很科學的,影響 Mouthfill 最終平壓深度就兩個基本元素:充氣深度空氣量當你充氣時的空氣量與深度,已經決定了最終用完它的深度。不考慮軟顎放鬆或臨時的沾黏問題的話,中間只有一個可能會影響這個結果 ─ 漏氣


是的,就單純只是... 漏氣。


如果你在實際下深度時,做不到以 FRC 等方式練 Mouthfill 時的換算深度,那麼你要想的是:提氣的深度與量和計算中不同嗎?以及是不是漏氣(吞氣)了?而非中間多做了幾次平壓之類的所謂的「消耗空氣」。


舉例來說,一位潛水員訓練時能在水面 Mouthfill 平壓至30米,那麼他深度下潛時在20米處 Mouthfill 充氣,至少應該能平壓到110米,以百米以上的壓力改變速度,繼續下潛到130米以上一定都不是問題。如果他在實際下潛時沒有辦法平壓到接近110這個數字,那麼只有兩個可能,一是20米處時的充氣量不如水面充氣時的量,二是過程中空氣發生了洩漏,通常都是往內回到肺裡(畢竟往外太容易發現)。當然有可能兩者同時存在,但不會有所謂「效率不好」的模糊空間


說了那麼多,我要表達的不是 Mouthfill Frenzel 很簡單,相反的它可能是技術細節與變化最多的平壓方式。也不是說去計算自己嘴裡的空氣可以平壓到多深,所謂的「效率」不重要。而是我們要更科學的看待自己 Mouthfill 時碰到的問題,不是只用一句「效率不好」來帶過。


天生不同的生理構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uthfill 的效率,一部分取決於口腔、鼻竇與中耳的大小比例。口腔占比越大,理所當然的可以平壓到更深;反之,如果你有個大鼻竇,則會比較早就消耗完嘴裡的空氣。而這些,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我們只能訓練口腔充氣的技巧,充更滿的空氣,但對於鼻竇大小可就完全沒轍了。


所以如果你 Mouthfill 達不到教練或自己要求的深度,請別氣餒,不一定是自己的技巧問題,可能只是你有個比較寬廣的鼻竇而已!**註


以我自身為例,不敢說自己技巧多好,但至少目前我的 Mouthfill 水準,能帶我下到百米了,而我如果在水面 Mouthfill 充氣,也只能平壓不到25米喔!


為了避免大家睡著,這次就先聊到這,希望大家都對 Mouthfill 有了更深的認識,消化完後可以好好思考自己下深度時的平壓策略。如果大家喜歡這類主題,我之後也將陸續寫寫和深度訓練有關的文章,敬請期待囉!


*註:此算法為有經驗的潛水員的極限值,強烈不建議初學者嘗試自己的平壓極限!可能導致耳膜及中耳受傷,不可不慎。請參考:壓力相關傷害 ─ 中耳與耳膜擠壓傷


**註:話雖這麼說,但別以此為自己技巧生疏的藉口了!以我的教學經驗,一般來說,不管鼻竇大小,只要有良好的技巧,水面 Mouthfill 到20米應該不是問題。



延伸閱讀:

深度訓練,千萬不要犯得錯
深藍,我回來了! ─ 談嚴重擠壓傷後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