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選課不後悔 ─ 自潛課程怎麼選?


上一篇我們分析了課程與教練的重要性,這次我們就來聊聊幾個關於選課/選教練時,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吧!


我適合學自潛嗎?

首先,在選課前,你要先問問自己:適合直接上課學自潛嗎?對自潛課程了解嗎?


這兩個問題在之前的分享中都有詳細討論,還沒看過的可以先點以下連結看一下:


我適合自潛嗎? ─ 上自潛課前一定要知道的事(上)


我適合自潛嗎? ─ 上自潛課前一定要知道的事(下)



就近上課最好

這些年來,我不曉得碰過多少自潛孤兒,來詢問是否可以帶他們練習了...


其實說來有這樣的現象也真不意外,不論哪個系統,課程內畢業的比例都不到一半,想想看:一位住在台北的學生,遠赴離甚至國外課後沒畢業,總不可能每個禮拜都南下或出國練習、補考吧?所以這些學生們自然而然就成為所謂的自潛孤兒了...


什麼?你說可以在北部再找教練帶你練習?別傻了,旺季中每個教練光帶自己的學生都分身乏術了,哪有多少心力再帶其他學生呢?而且,他們有義務帶你嗎?


什麼?你說那就自己練習啊!你可以想想看,你知道要練什麼嗎?要怎麼練嗎?有裝備嗎?會架浮球嗎?最重要的...出事了有辦法實施救援嗎?這些對於剛接觸自由潛水的初學者來說都難以達成,充其量頂多能自己玩玩水而已。


更何況以前我們講過,自由潛水是一個運動,無關乎畢業與否,都要不斷練習才能越潛越好,而頻繁的跟著一個好教練練習肯定是進步最快的不二法門


所以我強烈建議,尋找課程時就要考量到上述的問題,選個離自己近的、有事沒事就可以找教練練習的地方上課,避免自己成為自潛孤兒。



系統重要嗎?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一直被拿來討論的系統的問題。


說到不同的系統,大家可以想像成是一所所大學,其中有風評很好的哈佛大學,也有名不見經傳的野雞大學,而教練就是大學裡的教授們。


這麼比喻就很好理解了!我們很難說哪個學校的教授一定教的比較好,但越大越嚴謹的大學,普遍上來說教授的水準應該比較好吧?說到底… 若能到哈佛大學教書,為什麼選擇當野雞大學的教授呢?


以上舉例雖不免有些誇飾,但比起這幾年才聞香冒出來的新興系統,行之有年的老系統對於教練能力要求、培養,乃至於國際上的認可,一定比較有保障


以上是對於系統本身的分析,另一方面在之前的分享中曾說過,不比於水肺證照,自潛證照的用處其實很有限,而實際教學的是教練而不是系統,因此單就學習而言,選教練會比選系統重要


但就實際面來說,證照代表的是一定程度的能力,所以如果你的系統真的小到沒人聽過,或是風評非常差,那麼在別人還沒真正認識你前,光憑證照是會對你的能力打上一個問號的。


所以,你說重要嗎?



實體店面重要嗎?

傳統上「潛店」都有店面,但隨著網路社群的興起以及自潛在國內的走紅,一個個自潛粉專與IG,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究竟這些沒有實體店面的粉專或教練,能夠相信嗎?實體的店面到底重不重要?


的確有個實體店面更讓人感覺放心,但依我待過潛店教練也當過獨立教練的經驗,可以老實跟你說:實體店面唯一的優勢在於舒適度。畢竟有地方可以休息、沐浴多舒服,若又有供餐和住宿豈不更棒。


至於有店面會不會比較有保障呢?其實風評差的潛店偷偷改名這種事層出不窮,或甚至收一收換個地方另起爐灶更時有所聞,所以真不見得一定就有多少保障。


我的建議是報名上課前,不要只找潛店,而是先了解一下你的教練的教學資歷、信譽與風評。年資越長,至少比較不會不負責任的突然跑掉。稍微問一下圈內朋友或google,更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教練。


至於教學品質會有差別嗎?有鑑於自潛課程90%的時間都在水裡,所以除非個人教練在麥當勞上學科,不然有沒有店面還真的差異不大



教練,要真的是教練

最後這個聽起來像是廢話吧!但實際上還真的有不具教練資格的人開班授課,事後再請教練朋友幫忙發證這樣的怪事發生。


所以在報名課程的時候,若對這方面有疑慮以請教練出示教練證以茲證明。同理,助教也是。


有國際認大系統的認證,至少可以對教練品質有最基本的把關。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自潛,為什麼要找教練?


記得幾個月前在臉書某社團裡看到一篇貼文,內容大概是說自己沒上過自潛課,就已經可以下30米了,比旁邊上過課的還厲害,玩得很開心,為什麼還要花錢上課?


像這類的討論每過一段時間就冒出來一次,質疑自潛課程的必要性,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要上課吧!


首先,上過課不一定會玩得比較開心


玩得開不開心,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和有沒有上過課沒有絕對關係。想想男生們在學生時代到野球場打籃球,大多也沒找籃球教練,沒受過正規訓練,還不是玩得很開心。所以快樂程度和能力強弱往往沒有多大的關係。


但這就引出了我想討論的第二個話題,有哪個職業球員是沒有教練教的嗎?


沒錯,想要玩得更好,找專業的指導一定是進步最快的方法。


你會問:自學呢?自學不行嗎?


的確如今發達的網路,很容易就能獲取大量的相關資訊,也確實有傑出的潛水員靠自學出身,但那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自學很容易有以下幾個弊病:


首先,網路資訊的正確性不足。畢竟在真真假假的網路世界,你怎麼確定自己得到的資訊是正確的呢?雖說教練教的也不一定100%正確,但至少有這個身份作背書(而且還是花錢的 XD)。


其次,沒人糾正你的錯誤。不論是知識還是動作技巧,沒有人指出你的錯誤,往往難以發現並加以改正。這點不光是初學者,即便是有經驗的潛水員,也常要靠他人提點,才能察覺自己動作的問題,否則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的養成壞習慣。


最後,靠著網路學習,很容易東學一塊、西學一塊,拼拼湊湊地缺少完整性,當然更不可能循序漸進。所以你不會知道自己什麼該學的沒學到,甚至過早接觸不適合現階段的自己的技巧。


這就是找教練上一個完整的「課程」的重要性,因為一個經過系統嚴謹設計的課程,會從零開始,由淺入深的交給你需要學習的知識技巧。


總結來說,錢在自己的口袋裡,要不要花當然是自己的選擇,但找一個專業的教練指導,絕對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最後也請別忘記,每年大概沒什麼人打籃球身亡,而大海每年都帶走不少人喔!



延伸閱讀: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深度訓練,千萬不要犯得錯

 


近年來越來越多潛友們對深度訓練產生興趣,甚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台灣就要舉辦第一場深度賽,相信選手們都躍躍欲試,甚至開始了自己的訓練。


運動化的自由潛水,特別是深度訓練這塊在台灣發展時間非常短,一方面也受限於環境與法規的關係,造成大部分選手或教練在這方面概念或方法並不完整,多數時候所謂的「深度訓練」淪為了一次次追逐數字的遊戲。


我不是什麼大師、大神,至今也沒取得什麼厲害的成績,但至少我想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訓練,能給對深度訓練有興趣的朋友們一些提醒,希望幫助大家不要犯上這些不值得犯的錯,而其中大部分我都犯過,也付出了代價。


別被數字蒙騙

數字是很有趣的東西,它既可以鞭策人們成長,又能將人們拉下深淵。


相信我,我絕對能體會看到數字一次次增加所帶來的成就感,但如果沉迷於表面上數字的增加,卻忽略技巧的完整度,忽視真實身體與心理上的感受,最終必定會迎來反撲。


數字是一個很表面的東西,這也是自潛比賽所帶來的缺點之一,往往讓人只看到最後產生出的那組數字,而忽略了隱藏在底下的一切、忽略了自己的初衷,自己為什麼自潛?又為了什麼下深度?難道只為了刷出一組好看的數字嗎?


不要急著拚深度

回到實際面,身體與心理的確都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深度,尤其在超過了RV深度這個我們身體本不被設計要到達的深度後,更需要好一段時間適應及恢復。這個時間因人、因狀況而異,短則數天,長則數月。如果在身體與心理尚未適應前硬拚深度,不但不一定拚得到,還會大幅增加受傷的風險,得不償失。


我建議在超過40米後,每次增加新深度,以2~3米為限,並至少重複三次以上,確保技巧、身體與心理上一切輕鬆正常後再增加新的深度。


不要有樣學樣

大多數自潛系統,把課程重點放在40米內的fun dive,對深度訓練方面其實著墨甚少,因此除非特別下工夫,否則大部分學生甚至教練都對深度訓練的概念及方法都只有片面的認識。


這與開頭提到的訓練環境問題,造成很多人在一知半解之下,看到別人練什麼就跟著練什麼。雖然運氣好的情況下可能也能獲得進步,但實際上往往可能不是那麼適合自己,輕則效果有限,重則造成受傷。


最好的方法是瞭解自己最需要加強的地方與能力,並據此擬定屬於自己的訓練計畫,這樣才會是有效率並適合自己的訓練。


更謹慎的面對負壓潛水

FRC與RV潛水這些負壓潛水訓練方式在台灣和亞洲地區很流行,它也的確會有一定的功用在,但很重要一定要知道的是:負壓潛水不是深度訓練必要的訓練方式!甚至國外有些一流的深度選手是完全不做負壓潛水訓練的。


由於負壓潛水的風行,又由於許多人對其危險性不夠重視,這些年我已經看過太多因負壓訓練而受傷的例子了。


尤其是最激進的RV下潛訓練,除非是已能穩定能下百米以上的高手,否則我認為是完全沒有必要使用的。其胸腔被壓縮的速度,達正常滿肺下潛的五至十倍,若不是經過長期訓練,身體很難承受這樣迅猛的壓力改變。況且我也不認為真的需要適應這麼快速的壓力變化,畢竟和實際情況差別太大了。


所以就像上面說的,瞭解這些訓練的目的、益處,但也要知道背後的風險,再來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進行負壓下潛訓練,而不是一提到深度訓練就一定要練負壓下潛。


更嚴肅的看待擠壓傷

進行深度訓練時若不慎發生氣管或肺的擠壓傷,一定要很認真看待這個傷,不要覺得只是一兩滴血就不以為意。


只要傷口沒有痊癒,重複受傷情況下傷口很容易越裂越開,甚至產生不可逆的纖維化。最糟的情況下,肺擠壓傷曾經奪走潛水員的生命。


氣管和肺受傷之後不會變得更強壯!!


去年我偶然間聽到這個令人吐血說法,實在不知道這個謠言打哪來的?和骨骼肌肉不同,構成氣管與肺表層的上皮組織在受傷後只有可能產生彈性較差的疤痕組織,會越來越容易受傷,而不會更加「堅固」!


受傷不但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恢復,還有可能使得未來身體對壓力的抵抗能力變差,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受傷。


延伸閱讀:壓力相關傷害 ─ 我咳血了!怎麼辦?


休息很重要

最後,不論你多認真的訓練,或是進行哪一種訓練,永遠要記得給自己身體與心理上一定的休息時間,也可以說休息也是訓練的一部分。


尤其是進行超過RV深度的下潛或負壓訓練,一定要限制每天的下潛次數,並每隔幾天安排一整天的休息日讓身體好好恢復。


記著,身體是在休息的時候修復、成長。沒有休息就意味著不會成長,甚至可能反而造成反效果,亦所謂的「過度訓練」。



以上是我依照這些年來自己的經驗以及觀察到的現象總結出來的,希望能幫助到接觸深度訓練不久的你。若要我以簡短的一句話給大家建議,那便會是:


慢慢來,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