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Mouthfill 實戰,或許跟你想的不一樣?


這次我們來聊聊喜愛深度的潛水員都繞不開的技巧 ─ Mouthfill Frenzel! (以下簡稱 Mouthfill)


講到 Mouthfill 就讓我想到,約莫十年前當我剛開始摸索 Mouthfill 時,它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最終絕學一樣,融會貫通了就可稱霸武林似的,是這麼一個高高在上的技術的感覺。如今隨著自潛的盛行與資訊的爆炸,Mouthfill 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相信大家即使沒還沒學過也多少聽聞過了。


這次不是要談論 Mouthfill 的概念和操作,關於這些請去問你們的教練。這次我主要是想圍繞著這項技術,聊聊這些年我看到的現象、誤區與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幫助到對那片深藍有興趣的大家。


「不夠用」恐慌症

在這些年的深度練習中,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怕 Mouthfill 空氣不夠用,追求著更深更滿的 Mouthfill,但他們可能忘了,它是多麼強力的平壓方式。我敢說對絕大部分的人而言,在20-25米處充氣,完全足夠應付目標深度了。為什麼呢?


大家當初在學習 Mouthfill 時,一定學過相對深度換算:幾米處提氣,理論上潛到幾米時會用完吧!但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在大深度時壓力改變是極慢的,因此即使已經用完嘴裡所有的空氣,也還能下潛好一段距離


接下來,我們簡單計算一下,以1.3的壓力倍率為例(也就是躬身下潛後第一次平壓在3米處),想要下潛到90米,需要平壓幾次,以及最後一次需要在幾米平壓吧!


第1次平壓:3米

第2次平壓:6.9米

第3次平壓:約12米

第4次平壓:約18.5米

第5次平壓:約27.1米

第6次平壓:約38.3米

第7次平壓:約52.7米

第8次平壓:約71.6米

第9次平壓:約96米(已超過目標深度)

*請見下註


也就是說,如果你平時潛水的時候,躬身下潛完才需要做第一次平壓,那麼想要下到90米,最少需要8次平壓,且最後一次在71-72米間有確實平開就足夠了!


現在,結合上課時學過的,你可以算算看你在幾米處 Mouthfill 提氣就夠了呢?


技術不夠,深度來湊?

現在我們知道在大深度下潛中,最後一次需要平壓的深度不如想像中的深,那麼也許你會問:我平壓到最後一刻不是比較好比較保險嗎?


理論上這麼說當然沒有錯,沒有必要挑戰自己平壓的極限,增加中耳和耳膜受傷風險。但我們也知道,Mouthfill 想要用到更深,基本上要朝兩個方向努力:更深處完成提氣 以及 放更多氣在嘴裡。因此我們也不能忽略,在更深處提氣及充太飽可能帶來負面效果,比如說試圖充太飽可能容易導致漏氣,也容易影響放鬆。在過深處試圖用力充飽,更可能徒增擠壓傷的風。請參考: 深藍,我回來了! ─ 談嚴重擠壓傷後的恢復。退一步說,在達到目標深度時嘴裡還有剩空氣,有意義嗎?


我們要知道,大深度下潛並不單只需平壓,還會面臨姿勢技巧、心理、受傷風險、CO2累積、低氧甚至氮醉...等等諸多問題要克服,除非在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長進,否則一味追求 Mouthfill 更深更滿的充氣可能效果也不大。


除非深度真的已經達到空氣量完全不夠用了,其實大可不必追求在自己不舒服的深度充滿不習慣的空氣量。而是先將重點擺在如何在目前充氣的深度與氣量之下,細緻的、好好地用完每一分氣。等身體、心理與技巧都準備好潛到更深時,再慢慢加深或加大充氣量就好。


舉例來說,如果目標是60米,大可以在20米處做一個80%左右,不是太飽、舒舒服服的 Mouthfill,到60米前剛好用光就好。


效率?吞氣?傻傻分不清

學過 Mouthfill 的朋友一定常聽到「效率」一詞,許多教練也用水面充氣能下潛到幾米來評定一個人的  Mouthfill 水準,甚至拿來當過課標準。


學生們沒達到所謂的深度標準,教練就會說他/她的 Mouthfill 效率不好。偶爾也會有潛水員跟我聊天時表示他/她 Mouthfill 只能平壓到OO米,很是困惑,是自己平壓太多次浪費空氣嗎?是自己太用力平壓導致效率不好嗎?


效率、效率的說,到底什麼是所謂的效率?


有時候我會覺得「效率」一詞的濫用,反而容易讓人模糊焦點,看不清本質。我想,Mouthfill 是很科學的,影響 Mouthfill 最終平壓深度就兩個基本元素:充氣深度空氣量當你充氣時的空氣量與深度,已經決定了最終用完它的深度。不考慮軟顎放鬆或臨時的沾黏問題的話,中間只有一個可能會影響這個結果 ─ 漏氣


是的,就單純只是... 漏氣。


如果你在實際下深度時,做不到以 FRC 等方式練 Mouthfill 時的換算深度,那麼你要想的是:提氣的深度與量和計算中不同嗎?以及是不是漏氣(吞氣)了?而非中間多做了幾次平壓之類的所謂的「消耗空氣」。


舉例來說,一位潛水員訓練時能在水面 Mouthfill 平壓至30米,那麼他深度下潛時在20米處 Mouthfill 充氣,至少應該能平壓到110米,以百米以上的壓力改變速度,繼續下潛到130米以上一定都不是問題。如果他在實際下潛時沒有辦法平壓到接近110這個數字,那麼只有兩個可能,一是20米處時的充氣量不如水面充氣時的量,二是過程中空氣發生了洩漏,通常都是往內回到肺裡(畢竟往外太容易發現)。當然有可能兩者同時存在,但不會有所謂「效率不好」的模糊空間


說了那麼多,我要表達的不是 Mouthfill Frenzel 很簡單,相反的它可能是技術細節與變化最多的平壓方式。也不是說去計算自己嘴裡的空氣可以平壓到多深,所謂的「效率」不重要。而是我們要更科學的看待自己 Mouthfill 時碰到的問題,不是只用一句「效率不好」來帶過。


天生不同的生理構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uthfill 的效率,一部分取決於口腔、鼻竇與中耳的大小比例。口腔占比越大,理所當然的可以平壓到更深;反之,如果你有個大鼻竇,則會比較早就消耗完嘴裡的空氣。而這些,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我們只能訓練口腔充氣的技巧,充更滿的空氣,但對於鼻竇大小可就完全沒轍了。


所以如果你 Mouthfill 達不到教練或自己要求的深度,請別氣餒,不一定是自己的技巧問題,可能只是你有個比較寬廣的鼻竇而已!**註


以我自身為例,不敢說自己技巧多好,但至少目前我的 Mouthfill 水準,能帶我下到百米了,而我如果在水面 Mouthfill 充氣,也只能平壓不到25米喔!


為了避免大家睡著,這次就先聊到這,希望大家都對 Mouthfill 有了更深的認識,消化完後可以好好思考自己下深度時的平壓策略。如果大家喜歡這類主題,我之後也將陸續寫寫和深度訓練有關的文章,敬請期待囉!


*註:此算法為有經驗的潛水員的極限值,強烈不建議初學者嘗試自己的平壓極限!可能導致耳膜及中耳受傷,不可不慎。請參考:壓力相關傷害 ─ 中耳與耳膜擠壓傷


**註:話雖這麼說,但別以此為自己技巧生疏的藉口了!以我的教學經驗,一般來說,不管鼻竇大小,只要有良好的技巧,水面 Mouthfill 到20米應該不是問題。



延伸閱讀:

深度訓練,千萬不要犯得錯
深藍,我回來了! ─ 談嚴重擠壓傷後的恢復

2023年11月2日 星期四

來聊聊法蘭茲吧! Part2

 


上次我們聊了什麼是法蘭茲,以及練習時一些重要的觀念,這次我們就圍繞著各種坊間常見的工具及練習法來分享些我的經驗與想法吧!最後還會分享這些年來的教學發現的有趣現象喔!


先聲明,這次可能會比較主觀,每個人在學習時也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如果內容和你的想法或觀念有違背,歡迎理性討論!


氣球及平壓工具(EQ tool)有沒有用

近年來市場上盛行各種練習平壓的小道具,其中又以使用氣球產生壓力源的小工具最為常見,這種小東西對初學者練習法蘭茲有沒有用呢?


近年各自前品牌紛紛推出自己的平壓工具,原理都大同小異


這種一端固定有氣球的平壓工具原名為「Otovent」,原先作為耳鼻喉科中用來治療、舒緩幼兒耳咽管沾黏、中耳積液的醫療器具,因為剛好與我們平壓時的需求雷同,後來也被自由潛水員用作練習平壓的工具。


原為幼兒的醫療器具的 Otovent

那這樣的工具對初學者練習法蘭茲有幫助嗎?

Well… 我會說可能對少數人有用,但對多數初學者來說用處可能有限。


主要原因是對於剛接觸法蘭茲這項技術的初學者來說,對於軟顎、舌頭和聲門這些和法蘭茲相關肌群的感受度往往太弱,一開始就用氣球平壓工具練習很可能完全摸不著頭腦。


這類平壓工具可能更適合拿來練習深度法蘭茲或 Mouth Fill Frenzel 等進階法蘭茲,在已經有些基礎下,增加對聲門、軟顎與舌頭的控制。


測量平壓壓力的工具?

第一款便攜式的平壓力道測試工具應該是Uba project,藉由裝置裡的感測器,可以在手機 APP 裡查看自己平壓時的壓力,在當時可說是相當有趣新穎的產品。


外型像是一顆小聖誕樹的 Uba project


同樣的,我也覺得這種壓力測量工具對初學者功效有限。主要原因是我們不需要數字去佐證平壓時空氣是否有進入中耳,加上每人推開耳咽管所需的壓力大小其實差異很大。且即使在手機上看到某個壓力值也不見得就代表學會了法蘭茲,也不一定下水後就能平開。對我來說,我不會說完全沒用,但輔助的成份居多吧!


倒立練?

幾年前曾看到有人推廣使用倒立機等器械,倒著練習法蘭茲,用以模擬倒立下潛。


在這邊必須說,這種訓練方法有沒有實效我不敢說,但是在陸地上倒立閉氣平壓有一定危險性喔!尤其對於眼壓本來就較高的人來說,長時間倒立加上胸腔用力,可能造成視網膜損傷,不可不慎。


更何況,雖然都會比較難平壓,但在陸地上與在水裡倒立著是完全兩種不同情況。在陸地上時是因為血液大量流向頭部,血管膨脹下較難平壓;而在水裡時則是因為呼吸道中的空氣會傾向往水面方向移動,造成平壓較難,兩者間可是大相逕庭,不可混為一談。


真的想倒立練習,我還比較推薦在泳池裡倒掛在池邊或水道繩上練習,才能真正模擬水下的壓力狀況。


使用這類倒立機練平壓,一定要先想想...


到底怎麼練比較好?

說了那麼多,那到底要怎麼練?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很大的不同,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見得就適合別人,這也是法蘭茲為什麼那麼難學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大大考驗著教練的教學能力,畢竟如果有固定SOP的話,就不會難教又難學了嘛!


在這邊我只能提供一些大方向,我建議初學者把重心放在放鬆感受肌肉上,不放鬆,就很難好好感受口腔中那些肌肉。更別忘了一定的練習量更是一個重點,在練習初期很可能沒有進步感,但... 練就對了!每天睡前躺在床上放鬆花個10分鐘,練上幾百次,相信不用太久就能掌握基本的法蘭茲了。


所以保持耐性是很重要的,不要一個練法練沒幾天就覺得沒用,胡亂上網找影片學新的練法,這樣往往不會比較快。


有可能會了法蘭茲,但下水還是平不開嗎?

的確有可能,以我的經驗大概有幾種狀況:一是水性不佳,一到水裡、一開始下潛就緊張,把剛學會的法蘭茲全丟到腦後了,這樣當然平不開。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一方面需要把法蘭茲連得更熟,一方面更要多多玩水,熟悉水性、閉氣才行。


另一種狀況是天生耳咽管狹窄,雖然這只占了極少數,但的確有些人天生耳咽管就是很細,即使掌握了法蘭茲,一旦面臨輕微的水壓就很難推開。如果確定自己已掌握法蘭茲,但還是無法在水下平開,建議讓醫生檢查一下,可以考慮動個小手術解決這個問題。


與上面相似但更常見的情況,反而是過敏或類過敏引起的發炎腫脹與黏液分泌,堵塞了耳咽管(也常引起鼻竇阻塞)。碰到這種情況,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去除引起自己過敏的源頭,或是遵循醫囑治療了。


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學會法蘭茲?

最後來分享有趣的教學經驗,來聊聊什麼樣的人往往最快、最容易學會法蘭茲吧!


以我的經驗,屏除掉約25%天生內建法蘭茲的幸運兒,大概有兩種人最快學會法蘭茲:其一是學歷特別優秀的群體... 嗯... 沒錯... 有時候事實就是那麼殘酷,比較會讀書的人通常也能更快的學會法蘭茲。至於原因,我認為一方面是更強的學習、理解力,能更快理解教練的教學指導,也能更快發覺自己需要練習的方向。


另一方面則是心態的問題,從小到大名列前茅的成功,容易有不輕易放棄的心態,看到同學、同儕學會了法蘭茲,更會發奮練習。


還有一類群是特別愛運動的人。教學多年來我觀察到平時常運動的人也往往能很快的學會法蘭茲,我想經常運動讓他們有更好的肌肉控制能力,畢竟說到底,練法蘭茲就是要學會控制口腔中的各種肌肉嘛!



所以~~~ 如果你/妳還不會法蘭茲,保持正確的心態,平時多運動,勤加放鬆練習,多多看我的文章,一定很快就能學會法蘭茲的!


延伸閱讀:

來聊聊法蘭茲吧! Part1

選課不後悔 ─ 自潛課程怎麼選?
自潛,為什麼要找教練?

我適合自潛嗎? ─ 上自潛課前一定要知道的事(上)

自由潛水好危險? ─ 上自潛課前一定要知道的事(下)

新手選購指南 ─ 我該先買什麼裝備?

新手選購指南 ─ 自潛面鏡篇

新手選購指南 ─ 自潛浮球(上) – 功能與種類

新手選購指南 ─ 自潛浮球(下) – 怎麼挑?如何選?

新手選購指南 ─ 長蛙鞋(基礎篇)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深藍,我回來了! ─ 談嚴重擠壓傷後的恢復

 


這篇將詳細談談擠壓傷後的恢復、訓練與各種應該注意的細節。但!必須先打劑預防針:以下大多內容是根據我自身重複多次擠壓傷後多年間的經驗換來的,其中包含了許多個人的推測猜想,每個人一定會因為受傷部位、嚴重程度與自身體質的影響等等,而產生許多不同的變數。因此,本篇僅供大家參考,還請斟酌自身情況而定。


先來說說自己不怎麼光彩的擠壓傷的經歷吧!在2016年經歷過一次嚴重的潛水意外而產生第一次的擠壓傷後,休息過短,先前不曾擠壓傷的我,開啟了漫長的擠壓傷人生... 


自此以後,每當下潛超過55米,一定會見到惱人的血絲,這個狀況直到2019年亞洲盃前的密集訓練中達到高峰,最終在比賽中受到了最嚴重的一次擠壓傷:一斷開純氧供給,血氧就直線掉到81%,一口口的鮮血不斷湧出,染紅海面...


種種經歷曾讓我十分懷疑自己,是否還能下深度?還是我的深度生涯就此告終?多年間我不斷嘗試,希望改變這個狀況,直到今年,隨著我終於健康的、不見紅的下到90米以上,也許可以說稍微克服這個障礙了吧!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正題,分享我怎麼面對擠壓傷的吧!


先學習放過自己!

最重要的,誠實面對、仔細聆聽自己身體與心理的聲音。接受自己已不復當年勇了,變得比較玻璃的事實。


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被數字綁架,一心只想要到達某個深度,只要沒BO就拼命加深度,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下深度?甚至看到血了也豪不在意。這樣的訓練方式對我們已經充滿疤痕組織的呼吸道來說,風險極高。


每次訓練完都誠實的問問自己,這次的潛水有放鬆嗎?享受嗎?該做的細節都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先把該做的先做好再說。


自由潛水的訓練本來就因人而異,沒有所謂最好的訓練,對曾反覆受到擠壓傷的我們來說更是如此,永遠選擇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不要人云亦云、有樣學樣。


放過自己吧!一切從心開始。


放鬆為第一要務

為什麼一再提放鬆?因為... 這幾年我做得最大改變就是放鬆


對,打從第一天就知道的放鬆!


身為自潛教練,總是把放鬆掛在嘴邊的我,幾年下來兜兜轉轉... 最終居然發現自己在下潛時,尤其 Mouth fill 後,橫膈膜沒有完全放鬆。意識到這點針對改進後,擠壓傷的問題獲得了極大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第一次擠壓傷前,我從沒特別在意這個問題,還是好端端地潛超過70米。這也表明了,重複受到擠壓傷後產生的疤痕組織,比起健康的組織還真的脆弱不少。


在這裡建議擠壓傷苦手們,先好好感受並練習身體下潛時的放鬆,確定自己熟悉後再練其他技巧或加大深度都不遲。


FRC潛水與RV潛水需更謹慎

FRC是或RV潛水等在深度訓練中可以說是主流方式之一吧!當然這類訓練的優點很多,但對下呼吸道有舊傷的我們來說,所要承受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更高。


由於從水面開始就以總肺容積50%以下開始下潛,肺被壓縮的速度比滿肺下潛快許多,尤其又是以 Free Fall 的方式下潛的話,壓縮速度可能達滿肺下潛的好幾倍,同理肺中血轉移也必須快好幾倍才行,如此對彈性不好的疤痕組織是很大的考驗。


以我自身為例,這些年我試過無數次,只要 FRC 時以 Free Fall 方式下潛,不論多放鬆,只要超過24米必定會有輕微的擠壓傷情況(出現血絲)。然而,我卻毫髮無傷的以滿肺下潛超過90米,由此可以推測,我氣管中疤痕組織的彈性可能跟不上 FRC 下潛時的壓縮速度了。


在此建議和我一樣的擠壓傷苦手,如果想以FRC訓練,可以嘗試拿掉身上配重,增加浮力,並以磨擦繩子的方式減緩下落速度,來放慢胸腔被壓縮的速度


伸展的重要與風險

經歷過許多次下呼吸道擠壓傷的潛水員們,可能要更注重胸腔伸展訓練,使得在被壓縮過程中,有更好的緩衝。


儘管還有些爭議,但包含我在內的許多自潛員都從實際經驗中證實了胸腔伸展能有效增加TLC與降低RV。光是這一點就對相對彈性較差的疤痕組織有很大的幫助,更大的TLC和較小的RV,能肺部血轉移啟動的深度較深,速度也較和緩。


再次以我自身經驗為例:經過數個月密集的胸腔伸展後,實際下潛時,可以明顯感受到胸腔壓力感減少許多,且容易產生擠壓傷的深度也從原本的50-55米延伸至65米以上。


胸腔伸展除帶給我們上述好處外,一定也要注意它可能帶來的風險。過度使用 Packing 及 Reverse Packing 伸展,很有可能對疤痕組織產生太大壓力使其受傷,尤其是剛受到過擠壓傷的頭幾天。因此強烈建議傷後依照受傷程度停止胸腔伸展幾天,恢復時也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才行。


注重細節

我已經向自己證明了,即使帶著重複受傷的疤痕組織,仍然能安全的下深度,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只要下潛時的一些細節沒有把握好,再次受傷的機率仍比先前高得多。以下我總結經驗,列出可能造成受傷的動作細節:


  1. 轉身

在深處的轉身動作可能是整個下潛過程最容易受傷的動作了。轉身前可以適度利用摩擦繩子減速,轉身時務必保持輕柔、胸腔與脖子不過度延伸,也建議雙手盡可能不要完全伸直,以保護胸腔。如果要拿 tag,盡量一次完成,不要保持單手懸掛姿勢多次嘗試摘取 tag。


  1. 吞氣

Mouth fill 吞氣是幾乎每位深度潛水員都會碰到的麻煩,在我這些年的經驗中,吞氣似乎也與擠壓傷有不小的關聯,尤其是在RV深度以後的大口吞氣。


建議擠壓傷苦手們,先用較淺的深度把 Mouth fill 練熟練透,之後再下受傷風險比較高的深度。另外,也藉由平時的訓練經驗,盡量調整充氣深度與充氣量,在抵達目標深度時幾乎把口中的空氣消耗完畢,避免觸底時一個放鬆就大口吞氣。


  1. 洩壓

如果使用 Packing 方式下潛且配戴鼻夾,養成習慣,在上升回到水面5米以內感受到胸腔壓力增加後,先讓一部分空氣流出,以避免肺部急遽膨脹產生過大壓力。


  1. 注意海況

這邊主要指的是浪況與水溫。浪況不佳時,除了深度與轉身動作要更保守外,也要避免如大深度懸掛等受傷風險較高的訓練。


海溫也是要注意的因素之一,在我們發冷時胸腔肌肉容易緊繃,此時如果進行大深度潛水風險就高很多。所以在海溫較低時一定要注意保暖,或減少泡在海裡的暖身次數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


  1. Mouth fill 充氣不宜過深

沒必要的話不須要追求太深做 mouth fill充氣,舉例來說目標是80米的話,25米內充氣一般已經綽綽有餘了。


過深充氣會需要腹部更用力擠壓橫膈膜,這樣的動作往往使之後橫膈膜難以放鬆(請參考上文),並且會逼迫肺更早進入血轉移的狀態,這「突如其來」的血轉移可能讓疤痕組織突然受到過大的壓力(原理類似上面提過的FRC下潛的風險)。


  1. 最深處的動作

最深處除了轉身動作需注意外,所有需要將手伸直的動作也需要稍加注意,舉凡攀繩、no fin 及手在頭頂的踢蹼動作等,剛轉身完開始上升時的前幾米,記得動作先放輕,不過度延伸手臂。


受傷後要注意什麼?

當你看到血絲,或懷疑自己受傷後,最重要的一定是停止當天所有的訓練,避免傷口擴大了,千萬不要覺得幾條血絲沒什麼。很輕微的擠壓傷可能2~3天就能恢復,隨著傷口擴大,恢復期可是呈指數成長的,所以及時止損非常重要。


如果擠壓傷的狀況比較嚴重,比如血量可以裝滿掌心以上,儘快出水,短時間內能找到純氧吸最好,並測量血氧,若不吸純氧時血氧濃度長時間低於95%,建議就醫。


當然若血量多於一手掌能裝得下的量,且不斷湧出,放下手邊所有事立刻上岸吸純氧,在最短時間內就醫。


依照嚴重程度,休息的前幾天至數星期內,應避免激烈運動、上半身特別出力的動作和胸腔伸展,也不要做任何完全吸飽及吐光氣的練習,這些運動產生的劇烈喘氣與胸腔肌肉收縮,都可能造成未癒合的傷口再次裂開。


生活方面,簡單來說跟所有傷後恢復一樣,盡量吃的健康、睡眠充足。如果受傷較嚴重,受傷前幾天請避免刺激氣管,比如大熱天吃冰、喝冰水等,如引起咳嗽可能使還未癒合的傷口破開。


如果平時有食用魚油、磷蝦油等高濃度Omega-3的補劑,受傷後最好停止服用一至數天,避免影響傷口的凝血


受傷後的前幾天,由於有開放傷口,受到感染的機率較高,應避免前往人潮擁擠處與不乾淨的地方,並在人較多的地方盡量戴著口罩。


如果傷後已經休息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了,仍在痰中會看到深黃色至淺橘色的分泌物,代表傷口還沒完全恢復,還有明顯的發炎反應,這時不要冒然進行深度訓練,應優先解決發炎的問題,等傷口痊癒了再開始。

傷後痰中如果持續見到類似照片中的橘色分泌物,代表還未痊癒。

如果傷口恢復期間痰變多,顏色變為墨綠色、深橘色或灰色等不正常的顏色,且常伴隨劇烈咳嗽,很大機率是傷口遭感染了,請就醫,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


傷後較容易引發感染而咳出深色的痰,若出現請就醫。


休息很重要!

這邊的休息不完全是受傷後的休息,而是大深度後的休息與恢復。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在經過大深度壓縮與血轉移的影響下,會產生肺水腫的現象。簡單來說,經過「蹂躪」的肺與氣管,需要給它們一些恢復時間。這些年下來的經驗也告訴我,連續不間斷的大深度訓練,擠壓傷的機率明顯高很多。


至於多深叫大深度,又多深要休息多久呢?如果在潛水時或剛出水後,胸口有壓力感或緊繃感,撇除放鬆與技巧性的問題的話,很大機率是你的身體還沒適應該深度,這時候得先在這個深度練到完全適應才行。若緊繃感強烈,甚至產生部分輕微擠壓傷的症狀,則最好隔天休息一天,讓身體好好恢復。對於更大深度的潛水,比如90-100米以上,即使沒有明顯感覺身體不適,也建議至少休息一天讓身體好好恢復。總得來說,休息也是需要經驗來輔助判斷的,得透過平時一次次的練習,慢慢了解自己身體才行。


受傷程度與其應對的方法

以下我依經驗將下呼吸道的擠壓傷由輕至重分為5個等級,分別列出了每個等級可能出現的症狀與應對,給大家參考。但請注意,我們不能完全只以出血量來評估擠壓傷與否以及嚴重程度,只能說一般沒有精密儀器的情況下,出血量多寡是一個最容易觀察的症狀,有時擠壓傷也會以瘀血的形式發生,血不一定會流多少出來。所以大家除了血量外,也要多注意其他相關症狀喔!



等級1

症狀:可能沒有明顯不適感,或僅有些微胸口緊繃感,氣管分泌物(痰)明顯增多,口中可能出現金屬味,但短時間內不見血絲。幾個小時甚至隔天後,痰中可能出現細小的深紅色乾涸血點。


對策:雖為非常輕微的擠壓傷,還是建議最少要休息兩天,受傷當天與隔天建議不要做強度太高的胸腔伸展,也不要做 packing 和 reverse packing 等會讓胸腔極度擴張與收縮的技巧。

輕微擠壓,隔天可能在痰中見到深紅色半乾涸的血塊。

等級2

症狀:也可能沒有明顯不適,或僅有胸腔緊繃感,剛出水可能會有些喘不過氣來的感覺,但持續不久。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後,痰中出現微小的血點或血絲,但一兩小時內就消失無蹤。隔天痰中常出現一些乾涸的深紅色血跡。


對策:與上相同,還算輕微,但需至少休息三至四天以上。

輕微擠壓傷可能出現的血絲。

等級3

症狀:出水後十五分鐘內,大口呼吸時可能感到胸口至喉嚨間有異物感,通常伴隨著咳嗽反應,並咳出約掌心大的血量,且血量可能超過痰量。痰中夾雜著血的症狀可能持續數十分鐘至兩三個小時。


對策:較明顯的擠壓傷,至少休息1至2星期以上。恢復訓練時需要先將深度退回安全範圍內,再逐日加深。

較嚴重的擠壓傷,痰中夾帶較多血跡。

等級4

症狀:症狀與上面類似,但血量更多,可能咳出裝滿手掌的血量,且呼吸時特別短促不順,甚至產生異音。除第一口血外,出血的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期間內身體姿勢一改變就容易再咳血出來。出水後如量測血氧,可能發現血氧回復速度不如以往,可能需要2、30分鐘甚至以上才能回到95%以上。


對策:肯定不是表層微血管破裂那麼簡單了,建議監測血氧半天至一天。傷後至少休息一個月以上,需要特別注意重新恢復訓練時的狀況。


等級5

症狀:出水後幾十秒內即有大口的血湧出,血量已經不是一個手掌能裝得了的量,且源源不斷湧出,此時若躺下來,過大的血量甚至可能從鼻孔流出。可能伴隨頭暈、意識不清、明顯喘氣、呼吸困難、呼吸時有咻咻聲、血氧下滑至90%以下且恢復極慢等症狀。


對策:不論是是氣管還是肺受傷,大出血的狀況都會影響肺中氣體交換使得血氧驟降。強烈建議就醫,持續監測血氧與身體狀況至少一天以上,如果短時間內能照CT電腦斷層輔助判斷更好。若無法立即就醫,包含睡覺在內至少24小時內身邊要有人在,並時時監測血氧。


建議休息兩至三個月以上,恢復訓練時請從最基本的胸腔伸展開始,深度方面則從30米開始再慢慢練起。


嚴重的擠壓傷,可能吐出大量的鮮血。

總結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都大概感覺的出來基本的邏輯和方向了吧!總得來說,就是盡可能的讓胸腔壓力改變越和緩越好,同時避免一切「突如其來」的動作


誠然如上述,經過反覆受傷,再受傷的風險無可避免地一定比較高,但絕不是沒機會下深度了。


根據我的經驗,我可以告訴你,這個過程漫長且辛苦,你不但可能會再受傷,也必須把技巧細節做得比其他人更完美。是啊!不簡單,但我做到了,你一定也可以!


相關文章:

壓力相關傷害 ─ 我咳血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