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自潛 fun dive 怎麼玩最安全?

(Photo by:姜俊吉)

聽聞前幾天的意外,心情特別沉重,一條那麼年輕的生命... 這些年來一次次的,大海真的帶走太多人了... 

我想,用這一篇來很快地談談fun dive時的安全。這邊說的fun dive,是泛指所有不使用導引繩與安全繩(lanyard)的下潛,包括一般下潛玩樂、漁獵或水中攝影都算。希望大家都能花個幾分鐘看完,也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看到。

首先,不論海況多好,能力多強,都不應該進行超過30米的fun dive!這數字哪來的?

  • 就算是AIDA教練,也只能保證有約25米救援的能力。
  • 即使是能力非常強的競賽等級的安全戒護員,也頂多徒手下30~35米救援,再深就會配備水下推進器

而且這都還沒算上fun dive與訓練、比賽時的巨大差異喔!
與直上直下的訓練相比,fun dive多變複雜的環境與狀況,無疑使潛伴制度實施與救援難上許多。

簡單來說,在沒有安全繩的情況下進行超過30米的下潛,如果在深處BO了、被魚網纏住了或任何意外狀況,即便潛伴是世界級選手也不一定救得了你

上面說的還都只是理想的狀況下,在碰到能見度差、海流明顯或浪大等較差的海況,一定會使得fun dive的水下救援難度再大大增加。

舉例來說,在北部潛水過的人都知道,水中能見度平均可能連10米都不到,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要潛伴與你的距離超過10米,又沒有導引繩及安全繩,就會完全失去對潛伴的追蹤掌握。

若是這時候潛水員在深度超過2、30米處發生意外,後果真的是不敢想像... 因此在碰到海況不好時,深度一定要抓得更保守,在潛伴制度上更謹慎才行。


不使用安全繩的Fun dive,深度與潛伴制度一定要更謹慎。

上面提到,對潛伴保持追蹤非常重要。
在訓練時我們可以透過安全繩(lanyard)在導引繩上移動時產生的振動感覺出潛伴大概在做什麼。

但在沒有安全繩的fun dive中,只剩下保持視覺接觸這個方法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能見度不好的海況下fun dive,需要大幅減少深度(海底深度及下潛深度),使視線得以持續追蹤。

如果潛伴失去對潛水員的追蹤,潛水員在底下發生了意外,幾分鐘後潛伴才察覺到下去救援,即便救上來也必定延遲很久,可能造成極大傷害了。

北部海域能見度通常不好,很容易跟丟下潛中的潛伴。

另外浮球的使用也很重要,很多朋友都覺得帶著浮球跑來跑去麻煩又佔空間,索性就懶得帶浮球下水了。

但浮球除了可以架設導引繩訓練外,更重要的是能作水面警示與定位。
由於自由潛水員大部分時間都在海面上,水面來往的船隻對我們的威脅更大,如果沒有顏色鮮明的浮球做警示,很有可能發生船隻碰撞意外。

所以請大家不要偷懶,該帶浮球就帶浮球下水吧!
(關於浮球,這裡有詳細介紹)

接下來,潛伴制度相信大家上課時都學過了,但是我在這邊再幫大家整理一遍,複習一下:

1. 不獨潛
永遠要有合格的潛伴一起潛水。合格的潛伴指得是有救援能力、有相關知識的潛伴。

2. 不同時下潛
潛伴間不論是兩人還是三人,永遠只有一人做主要的下潛,其他人就是負責安全的戒護。
安全戒護會視情況需要做一定深度的下潛,但絕對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3. 保持追蹤
最簡單也最安全的就是保持視線的持續接觸,確保潛水員的狀況。
若碰到深度較大或能見度差等環境,一定要使用導引繩與安全繩(lanyard),受過簡單的訓練就可以透過導引繩上的震動,感覺出潛水員大致的狀況。

4. 多溝通
多與潛伴溝通,瞭解彼此間的能力在哪邊,聊聊潛水的計畫。
合理拒絕自己(救援)能力以外的下潛計畫與不安全的潛伴

以上四點是最基本的原則,不論是在泳池還是海中,fun dive還是訓練都一樣。不要覺得fun dive就不會發生意外。
這些年不論國內外其實fun dive出事的比例遠遠高出訓練時的意外。
原因就像上頭說的,fun dive複雜的環境與狀況常讓潛伴制度與救援難度高出很多。

下水前、下潛前花一點時間了解彼此的能力,討論一下潛水計畫很重要。

最後我想說,自由潛水與所有水中運動一樣,都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但只要遵守潛伴制度與相關的安全規範,可以將風險減至最低,一樣能玩得很安全、很盡興!

東北角潛水進入旺季了,希望大家潛水多注意安全,歡樂下水,開心回家!


延伸閱讀: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新手選購指南 ─ 長蛙鞋(基礎篇)

(Photo by:王文彥)


  來到萬眾矚目的重頭戲 ─ 長蛙了,雖然在第一篇「新手選購指南 ─ 我該先買什麼裝備?」中我曾說過長蛙鞋並非自潛必要的裝備,但它也絕對是我們自潛的一大利器,而且穿上去腿看起來很長。由於關於長蛙鞋能寫得實在太多了,本篇就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對長蛙鞋與其選擇先有個基礎的了解,之後再針對各個面向再分別出比較詳細的文囉!


設計特點: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觀察過自己手上的長蛙鞋?其實不需要細看就一定會發現長蛙鞋的長度特別長,而且使用的是套腳式的腳套,而這兩者就是長蛙鞋最大的特色了。較長的蹼面,可以在每次踢水中推動更多的水,配合彈性良好的材質,可以更有效率地前進。同時,較長的蹼面也須以稍大較緩的幅度與頻率來踢動,這更符合我們自由潛水這項運動放鬆和緩的步調。套腳式的腳套則可以使我們發出的力量,得以更好的傳導至蹼面上,不會像套鞋式的腳套,中間隔了層套鞋而犧牲了部分的力量。


運作原理:
  長蛙鞋基本運作原理很簡單也很容易想像:當我們踢動長蛙,推動水產生反作用力的同時,蹼面產生一定程度的彎曲,彎曲的蹼面回彈時再將水推送出去,產生第二股推進力。當然理論上兩股力會一部分的重疊接續在一起,所以我們很難明顯察覺到兩股不同推力。

蹼面的彎曲與回彈在長蛙鞋的運作中至關重要。

材質:
  常見的長蛙材質主要有三種:塑膠、玻璃纖維與碳纖維。一般來說,塑膠材質的長蛙最便宜、十分耐用但彈性較差,因此效率也最低。碳纖維的彈性嚇死人、效率非常高但最貴也較容易受損,而玻璃纖維的各種性質與價格就介於兩者之間。

  很快地看完粗略的介紹後,接下來就進入重頭戲,來實際瞭解在選購適合自己的長蛙時,有那些面向可以考量的呢?

材質與價格:
  如上所述,常見長蛙材質有三種,的確純以性能來說,塑膠蛙鞋是不可能與碳纖維相提並論的,但碳纖的價格數倍於塑膠也是事實。所以對所有初學者來說,首先就是要先考慮自己願意花多少預算在上面。直接置頂享受碳纖蛙的超級回彈還是一步步先從塑膠蛙鞋先玩起之後再找機會慢慢升級,這兩者沒有哪一個比較「正確」,純粹是每個人的選擇,當然相對中庸的玻璃纖維也可以考慮。

  大致來說,在台灣國內買蛙鞋的話,$3000~$4000約是塑膠蛙鞋的價格區間,$4000~$10000約是玻璃纖維會有的價格,而碳纖維長蛙則幾乎肯定是要破萬,甚至逼近兩萬這樣的價格,以上的價格可以給各位初學者參考衡量。

  如果欲購買碳纖維的長蛙,就要有心理準備相較於幾乎堅不可摧的塑膠長蛙,碳纖維脆弱許多,所以不論是平時的存放、攜帶還是實際下水使用,都需要稍加注意以及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這在我先前的文章中有詳細介紹過,還沒看過的朋友請點:愛惜裝備系列 ─ 長蛙與單蹼。若自認個性粗枝大葉或對自己使用習慣沒把握的朋友,可以考慮先買塑膠蛙鞋來摧殘練習。

碳纖維蛙鞋如果使用不慎,口袋會發出悲鳴...

  另外,對於女性朋友,尤其是體重不到55公斤的嬌小女孩兒,我建議妳們跳過塑膠,直接從玻璃纖維或碳纖維中挑選。因為材質特性的關係,即便是市面上最軟的塑膠長蛙,對於妳們來說仍然偏硬,很難踢得好,尤其對於初學的妳來說,更容易因此養成不良的姿勢習慣。

硬度與長度:
  開始介紹如何挑選硬度及長度之前,先給大家一個基本概念:現今幾乎所有長蛙大廠,都是來自歐洲或澳洲的品牌,他們的設計,主要都還是針對西方人的身材體型。因此我們在選擇長度硬度時,就必須以「西方人的標準」來挑選了。言歸正傳,在瞭解了上面的大前提後,我們該如何選擇長蛙的硬度與長度呢?

  首先硬度的部分,最簡單的方法是以體重來判斷自己適合的硬度,太硬的蛙鞋踢不動,過軟的蛙鞋則無法產生足夠的動力。以各大廠牌「西方人的標準」來說,中等硬度的長蛙,大約就是他們的平均體重的潛水員適合踢的硬度,約75~80公斤上下。以這樣的標準放在台灣,就會發現即使是男生,也都要偏重才駕馭得了中等的硬度,更不要說女孩子們了。綜合以上,對於台灣大多數人來說,除非體重達80公斤以上,不然從中間硬度往下找就對了。

  當然不得不說,每個廠牌的硬度差別還是相當大的,上文說的只是一個大約的範圍,現在已經有有少數品牌跳脫傳統的硬度設計,開始往主打舒適、女性市場來設計產品,整體上硬度就會軟上很多。因此在購買前,如果能和有該蛙鞋的朋友借來試踢看看,就再好不過了。


在某品牌提供的硬度與體重的建議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牌子建議70公斤以下使用最軟的硬度即可。

  再來長度的部分,基本上蹼面約60公分以上就可以稱為長蛙鞋,最傳統、經典的長度約在61~65公分(從折角算起)左右。與硬度一樣,在長度選擇上也與身材習習相關:基本上身高越高,越有本錢將越長的蹼面拉開,身高較矮的話,雙腿就必須以更大的角度來踢動同樣長度的蹼面,不但較費力,也會產生較大水阻。

  大家應該有注意到市場上長蛙的長度變化很大,從傳統的63公分左右到近100公分都有。我不否認長一點的蛙鞋也許拍照起來比較具有修飾效果,但從實際面上來看,這些超長的蹼面不一定就會有更好的推進效率,主要還是取決於使用者的身材與本身的設計。而我們台灣人的身高與「西方人的標準」相比如何?我想答案呼之欲出了吧!


市面上可以見到各種不同長度的長蛙(Photo by:王文彥)

  另外,超長的蛙鞋在旅行攜帶的時候也會造成一定的麻煩,光是要找裝得下的裝備袋,可能就要花費一番功夫了。這點在大家選購長蛙的時候也要記得考量進去。

  對於初學者來說(尤其是男生),不要太擔心蛙鞋會不會太軟、不夠力,實際上一雙中等至偏軟、長度適中的長蛙,絕對足以應付99%的狀況,而且更容易讓你在學習初期的姿勢調整上養成好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建議初學者的第一雙長蛙,朝向硬度偏軟、長度不要太長的方向做選擇。

初學時如果踢太硬的蛙鞋,很容易有膝蓋過彎或俗稱「踩腳踏車」的問題。

腳套:
  選購長蛙的時候,不管是跟朋友、教練借還是找店家,只要是沒穿過該腳套,就一定要先試過!因為不同品牌間的腳套不論尺寸還是鞋型都有所不同,腳套合腳程度不但直接影響蛙鞋的力量傳導效率,更影響了長時間穿著的舒適性,畢竟蛙鞋是通常一穿就幾個小時的裝備。在試腳套時,盡量選擇符合自己腳型以及在能舒適穿著的前提下偏緊的腳套。大多數情況裡,很難找到100%完全吻合的腳套,通常都會稍微有些縫隙,這時候就可以套上潛水襪再試試看,如果現場有不同厚度的潛水襪可以試,就再好不過了。

腳型千千百百種,因此先試套過腳套很重要!

  在選腳套時,有一個重要的邏輯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是以潛水襪去填補不夠緊時,腳套與腳掌間的縫隙,而不是以腳套來合穿了潛水襪的腳。所以永遠是先裸足試腳套,如果不合再穿上襪子試。在合腳的前提下,潛水襪越薄,動力傳導一定越好,這也是為什麼深度選手多會選擇量腳訂製腳套,以達到不需要潛水襪就可以完美吻合雙腳,動力得以近乎完美的傳導至蹼面上。一般情況下,使用3mm以內的潛水襪就足夠了,若需用到更厚的襪子才能合腳,建議還是換一款腳套或尺寸試試吧!

使用習慣:
  對於已經有些自潛經驗的朋友,在選購長蛙時,可以將自己大多喜歡進行什麼樣的自由潛水模式考量進去。是通常跟著導引繩上下訓練嗎?還是常跟朋友進行 fun dive,在礁岩間鑽來鑽去?抑或是下個5米~10米拍拍美照?甚至是最喜歡進行漁獵採捕?每種不同的自潛型態都可能會影響到適合使用什麼樣的特性的長蛙。舉例來說,通常在不深、海況好的環境下,偏軟的蛙鞋會比較舒服好踢;但若需要頂強流、拖重物、大深度上升...等條件下,就需要稍硬的蛙鞋才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了。

如果常常在浪區活動、礁岩間滯底或甚至鑽洞,就要做好碳纖蛙鞋刮傷、甚至受損的心理準備。

外觀:
  好啦!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會把這個項目排在第一位。在美感這個議題上當然完全是見仁見智的,我也沒什麼可說。但以教練的角度來說,還是希望大家在看重外觀之餘,選雙適合真正自己的蛙鞋,養成良好的姿勢,才能潛得更舒服自在,探索更深更廣的自潛世界喔!

總結:
  最後,還是要回到那句老話: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裝備,只有適合你的裝備。這句話也能完美的套用在長蛙上。別人覺得棒、踢得好的蛙鞋,不一定在你身上就適用。在特定條件下,甚至碳纖長蛙也不一定就比塑膠的來得好用。因此不需要隨波逐流,依照自己的身體條件、潛水需求和口袋深度來選雙真正適合你的長蛙鞋吧!

延伸閱讀: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新手選購指南 ─ 自潛浮球(下) – 怎麼挑?如何選?


  接續上集(還沒看過的可以點這兒:新手選購指南 ─ 自潛浮球(上) – 功能與種類),在了解了自潛浮球有哪些功能與種類後,準備好買一顆屬於自己的浮球了嗎?在上網到處滑、四處找心儀的浮球的同時,要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自己買這顆浮球的用途是什麼?將在哪裡使用?會常需要帶出去旅行嗎?夠耐用嗎?以下我就以這些面向來分析給大家看看...


1. 用途
  如果買這顆浮球是為了訓練,要設置導引繩與底鉛,那不用想了,只有訓練浮球可以選,尤其內膽為內胎的傳統浮球或幾款特殊設計的款式,浮力較大,最適合自潛訓練。然而如果你覺得自己根本不懂、也不太可能認真地架設導引繩、帶著底鉛跑來跑去,使用浮球的目的是為了水面警示、定位與休息,放瓶水與Gopro輕鬆地自潛,那訓練用浮球可能就沒有太多優勢了,又大又重還充氣不便的浮球,在攜帶、旅行上反而常會造成許多不便與阻礙。也許平板式浮球或者特別輕量化、易嘴吹的浮球會更加符合你的需求。


直徑70公分起跳的訓練浮球,即使放在機車前踏板上也顯得擁擠不便。


是否會架設導引繩和底鉛嗎?這是選浮球時要好好想想的問題。


2. 顏色
  顏色很重要!顏色很重要!顏色很重要!什麼顏色的浮球直接關係到了你在自潛時的安全!傳統上浮球只有三種顏色選擇:亮橘色、亮黃色與鮮紅色。就如前篇所述,這三種顏色在海上最顯眼也最安全。近年來亞洲市場崛起,各種顏色的浮球繽紛而至,但從安全性來看,除非你的浮球只要下泳池,否則我還是建議優先選擇亮橘色或亮黃色的浮球,即便真的真的很喜歡其他顏色,也千萬不要選擇藍色、黑色或甚至迷彩的浮球,以確保安全。


浮球應該要選在海面上顯眼的顏色。

  有同學發問:那白色呢?白色的浮球安全嗎?的確,白色看似亮眼,但是為什麼從古至今鮮少人使用白色的浮球呢?其實白色在海面上並不是很顯眼,而且容易被船隻忽略,其原因有三:第一,陽光灑在海面上的反光以及陰天時海面倒映出的白雲都是白色的,而且是一整片白色,所以白色的浮球會很好地與海面融為一體。第二,浪花也是白色的,只要海面上起風出現了白浪,白色的浮球就可能會隱身於浪花之中。第三,綜合以上兩點,加上台灣周圍的漁船都非常喜歡使用保麗龍,海面上不時就會有廢棄的保麗龍漂浮,所以對船隻或漁民來說,並不會特別注意海面上白色的物體(或根本看不清楚)。綜合以上所述,白色浮球也不是一個安全的選擇。


海面一片白色反光中藏了一顆白色浮球,你看得到嗎?


3. 攜帶便利性
  這方面的考量我認為對大部分潛友們來說都相當重要,畢竟誰不想上完課後到處玩、四處潛呢? 我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攜帶的方便性,也是我在挑選浮球時的一大考量因素。談到攜帶時的便利,不外乎兩個因素:體積與重量,從這兩個面向來看,傳統使用內胎的訓練浮球便不具優勢,即使在沒有充氣的狀態下,橡膠製的內胎與外皮仍有不輕的重量與體積,充飽氣後約70公分以上的直徑更常造成攜帶時的不便。同理,小艇式浮球也有相同的缺點。


訓練浮球即使放在機車踏墊上都顯擁擠。


體積龐大的小艇式浮球,常需要背在背上才方便攜帶移動


  如果各位常需要帶著浮球四處旅行,我建議可以考慮體積、重量都偏小的平板式浮球(但就不適合架設導引繩),或是一些使用特製內膽的中小型浮球,許多塑膠內膽的浮球,重量與收納時體積都比傳統橡膠內胎輕、小許多。


平板式浮球洩氣後體積小,能輕易放進一般裝備袋中。


這類使用防水塑膠(PVC)帆布的浮球,堅固耐磨,但相對的較厚重,攜帶不便。


透水的尼龍布製的浮球外皮耐用度稍差,但重量較輕,攜帶方便。


4. 充排氣是否容易
  這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地方也是我會考量的重點之一,原因很簡單:打氣機或機車行不是隨處都有啊!尤其若是身處異國小島,更不一定能找到打氣的地方。所以如果你的浮球需要時常充、洩氣收納或帶出去旅行,一顆可以輕易地用嘴吹起充氣、洩氣也容易的設計,可能就會比較適合你。


傳統內胎一定要使用打氣機或特殊接頭充氣。


兩種常見可以用嘴吹的吹嘴。


這種排氣閥在洩氣時非常方便,輕輕一拉就可以將浮球洩氣。


5. 置物空間
  接下來我要提的就是置物空間了,不得不說雖然置物這個功能被我列在倒數第二項,但對不管是訓練還是fun dive來說,都是很實用的功能。一般訓練浮球的置物空間很大,但也因為空間太大,每次要拿小東西時反而要東翻西找一番才能找到,這時候有額外夾層/口袋的設計就很加分。


訓練浮球如果有額外的置物空間,對我來說很加分


  從這個面向來看,我就比較不推薦大家使用魚雷式浮球與信號浮球作為fun dive或漁獵時的主浮球,因為這兩種浮球基本上沒有置物空間,連放瓶水都沒辦法。若真要帶些東西下水,就必須自己加裝扣環懸掛在外頭,如此一來不但容易碰撞損傷、更形成額外的水阻並且增加被纏繞的可能。


整體光滑,無置物空間的魚雷式浮球


6. 耐用性
  相信大家應該都不希望自己的浮球用沒多久就掛了吧?或是更慘的在海上就開始漏氣... 在耐用這個議題上,雖然很大一部分需要靠經驗的累積,實際使用一兩年,才知道品質如何,但其實還是有些一看就知道較不耐用的設計可以先避免的。舉例來說,我會避免使用單層的浮球,也就是沒有內膽與外層之分,充氣層直接裸露在外。這樣的浮球因為少了外層的保護,礁岩碰撞時比較脆弱。直射的陽光更會讓材質快速老化,進而產生破洞而漏氣。


這類沒有內外層之分的浮球,老化、破損速度比有外層保護的浮球快很多。


少數中央鏤空的訓練浮球,很容易讓陽光直射裏頭的內胎,造成內胎快速老化龜裂,放在裏頭的裝備也很容易被浪洗出來而遺失。


  看完這兩篇,有沒有對浮球的選擇比較有概念了呢?總結來說,還是那句老話:裝備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好的浮球,只有適合你的浮球。近年來因為上課時教練的使用的關係或網紅網美的推波助瀾,許多初學者第一個認識到的就是訓練浮球,之後沒有太多考慮就買了一顆大大的訓練浮球。然而他們也許根本沒有要架設導引繩與底鉛,大而重且還充氣不便的訓練浮球反而可能造成許多麻煩。因此希望透過這兩篇的介紹,可以讓大家認識與了解不同的浮球種類與功能上的差異,期待大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浮球~!最後最後,希望大家在選擇美美的浮球的同時,還是不要忘了注意它的安全性了喔!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新手選購指南 ─ 自潛浮球(上) – 功能與種類


  這次我們來聊聊自由潛水的浮球 ─ 這個非常重要卻常被忽略的裝備,在購買上有哪些選擇,又有哪些要注意的事呢?希望本篇文章可以給正考慮買一顆浮球的初學者們一些選購的方向喔!由於篇幅實在有點龐大,所以我們就分成上下兩篇來聊囉~

  首先,在開始談怎麼買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瞭解,一顆自由潛水浮球主要具有哪些功能呢?

1. 水面警示
  浮球第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作為水面警示的用途,讓來往的船隻看到此處有潛水員活動,避免接近發生碰撞意外。因此我們最常見到亮橘色、亮黃色這兩個顏色的浮球,這兩個顏色在海面上最顯眼、最安全,其次則是紅色或粉紅色等顏色。

浮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水面警示,防止船隻碰撞意外。

2. 定位、休息
  這個功能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浮球就很難真正放鬆的自潛。除了封閉的內灣、港內等環境外,沒有海域完全沒有海流,如果少了可以固定位置的浮球,就很難放鬆地漂在水面做下潛前的準備,常要為了不被海流帶走而不斷踢動蛙鞋。

一端固定在海底的浮球,可以讓自由潛水員在流中得以有個休息的地方。

3. 設置導引繩
  相信上過課的同學們一定對這個功能一定不陌生,一顆標準訓練用浮球可以在球底連接底鉛與導引繩,提供我們下潛與上浮。

浮球與導引繩的設置,可以讓自由潛水員輕易地跟隨著導引繩垂直上下。

4. 放置物品
  浮球通常或說最好有空間能夠放置一些下水時常用的東西,小至鼻夾,大至底鉛、繩組...等等,可以減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水、Gopro、導引繩與底鉛等是浮球裡的常客。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幾種常見的浮球種類:

1. 訓練用浮球
  相信這種浮球大家一定最不陌生,只要有上過課的同學們一定用過。這種浮球呈圓餅狀且體積大、重量稍重,傳統上以貨車內胎為內膽,浮力非常大,下方有D環供架設導引繩使用。雖然球內有很大的置物空間,但他的體積和重量往往讓攜帶時不太方便。內膽使用內胎這點,也讓充氣、放氣時比較麻煩。

大家最熟悉的訓練浮球

訓練浮球底部中央一定有D環,用以設置導引繩。

優點:浮力大、適合訓練、把手多
缺點:體積大、重量重、攜帶不便

2. 魚雷式浮球
  外觀通常呈光滑長橢圓形,國內較少見,主要用途是魚獵時給中鏢的大型魚拖帶、消耗其體力用的。通常使用專用內膽,傳統上充氣嘴和一般內胎相同,需要用打氣機充氣。

國內打魚人常愛用的魚雷式浮球

優點: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
缺點:無握把、無置物空間、較不顯眼、充氣不便

3. 平板式浮球
  外觀呈長板狀,國內也比較少人使用,但國外的魚獵者、fun dive的自由潛水員之間則很常見。體積小、重量輕,使用專用的內膽,通常可以用嘴輕易地吹起,在攜帶與使用上非常方便。因為浮力較小,所以不適合加掛導引繩與底鉛。

平板式浮球,體積小又輕便,攜帶較方便。

優點: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可嘴吹
缺點:浮力小、握把少

4. 小艇式浮球
  外觀好像一艘小橡皮艇一般,體積大、重量也重,可以承載很多大大小小的裝備。國外有些魚獵者喜歡用這種浮球做長距離的巡弋。

國內較少見的小艇式浮球,體積相當龐大。

優點:浮力大、空間大
缺點:體積大、重量重、攜帶不便

5. 信號浮球
  顧名思義,這種浮球主要的功能就是作為一個信號浮標,讓遠方的船隻、潛水員等能看到。外觀通常接近球狀,並附有一根旗桿與旗子。

信號浮球一定有一根長長的旗子。

優點:輕便、顯眼
缺點:無置物空間、無握把、不適合單獨使用

  好了!看到這裡,我們對浮球的功能與種類有了基本的認識,可以開始準備買一顆適合自己的浮球啦!下回我就來分享在挑選浮球時要注意哪些地方,敬請期待囉!

下集:新手選購指南 ─ 自潛浮球(下) – 怎麼挑?如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