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新手選購指南 ─ 長蛙鞋(基礎篇)

(Photo by:王文彥)


  來到萬眾矚目的重頭戲 ─ 長蛙了,雖然在第一篇「新手選購指南 ─ 我該先買什麼裝備?」中我曾說過長蛙鞋並非自潛必要的裝備,但它也絕對是我們自潛的一大利器,而且穿上去腿看起來很長。由於關於長蛙鞋能寫得實在太多了,本篇就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對長蛙鞋與其選擇先有個基礎的了解,之後再針對各個面向再分別出比較詳細的文囉!


設計特點: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觀察過自己手上的長蛙鞋?其實不需要細看就一定會發現長蛙鞋的長度特別長,而且使用的是套腳式的腳套,而這兩者就是長蛙鞋最大的特色了。較長的蹼面,可以在每次踢水中推動更多的水,配合彈性良好的材質,可以更有效率地前進。同時,較長的蹼面也須以稍大較緩的幅度與頻率來踢動,這更符合我們自由潛水這項運動放鬆和緩的步調。套腳式的腳套則可以使我們發出的力量,得以更好的傳導至蹼面上,不會像套鞋式的腳套,中間隔了層套鞋而犧牲了部分的力量。


運作原理:
  長蛙鞋基本運作原理很簡單也很容易想像:當我們踢動長蛙,推動水產生反作用力的同時,蹼面產生一定程度的彎曲,彎曲的蹼面回彈時再將水推送出去,產生第二股推進力。當然理論上兩股力會一部分的重疊接續在一起,所以我們很難明顯察覺到兩股不同推力。

蹼面的彎曲與回彈在長蛙鞋的運作中至關重要。

材質:
  常見的長蛙材質主要有三種:塑膠、玻璃纖維與碳纖維。一般來說,塑膠材質的長蛙最便宜、十分耐用但彈性較差,因此效率也最低。碳纖維的彈性嚇死人、效率非常高但最貴也較容易受損,而玻璃纖維的各種性質與價格就介於兩者之間。

  很快地看完粗略的介紹後,接下來就進入重頭戲,來實際瞭解在選購適合自己的長蛙時,有那些面向可以考量的呢?

材質與價格:
  如上所述,常見長蛙材質有三種,的確純以性能來說,塑膠蛙鞋是不可能與碳纖維相提並論的,但碳纖的價格數倍於塑膠也是事實。所以對所有初學者來說,首先就是要先考慮自己願意花多少預算在上面。直接置頂享受碳纖蛙的超級回彈還是一步步先從塑膠蛙鞋先玩起之後再找機會慢慢升級,這兩者沒有哪一個比較「正確」,純粹是每個人的選擇,當然相對中庸的玻璃纖維也可以考慮。

  大致來說,在台灣國內買蛙鞋的話,$3000~$4000約是塑膠蛙鞋的價格區間,$4000~$10000約是玻璃纖維會有的價格,而碳纖維長蛙則幾乎肯定是要破萬,甚至逼近兩萬這樣的價格,以上的價格可以給各位初學者參考衡量。

  如果欲購買碳纖維的長蛙,就要有心理準備相較於幾乎堅不可摧的塑膠長蛙,碳纖維脆弱許多,所以不論是平時的存放、攜帶還是實際下水使用,都需要稍加注意以及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這在我先前的文章中有詳細介紹過,還沒看過的朋友請點:愛惜裝備系列 ─ 長蛙與單蹼。若自認個性粗枝大葉或對自己使用習慣沒把握的朋友,可以考慮先買塑膠蛙鞋來摧殘練習。

碳纖維蛙鞋如果使用不慎,口袋會發出悲鳴...

  另外,對於女性朋友,尤其是體重不到55公斤的嬌小女孩兒,我建議妳們跳過塑膠,直接從玻璃纖維或碳纖維中挑選。因為材質特性的關係,即便是市面上最軟的塑膠長蛙,對於妳們來說仍然偏硬,很難踢得好,尤其對於初學的妳來說,更容易因此養成不良的姿勢習慣。

硬度與長度:
  開始介紹如何挑選硬度及長度之前,先給大家一個基本概念:現今幾乎所有長蛙大廠,都是來自歐洲或澳洲的品牌,他們的設計,主要都還是針對西方人的身材體型。因此我們在選擇長度硬度時,就必須以「西方人的標準」來挑選了。言歸正傳,在瞭解了上面的大前提後,我們該如何選擇長蛙的硬度與長度呢?

  首先硬度的部分,最簡單的方法是以體重來判斷自己適合的硬度,太硬的蛙鞋踢不動,過軟的蛙鞋則無法產生足夠的動力。以各大廠牌「西方人的標準」來說,中等硬度的長蛙,大約就是他們的平均體重的潛水員適合踢的硬度,約75~80公斤上下。以這樣的標準放在台灣,就會發現即使是男生,也都要偏重才駕馭得了中等的硬度,更不要說女孩子們了。綜合以上,對於台灣大多數人來說,除非體重達80公斤以上,不然從中間硬度往下找就對了。

  當然不得不說,每個廠牌的硬度差別還是相當大的,上文說的只是一個大約的範圍,現在已經有有少數品牌跳脫傳統的硬度設計,開始往主打舒適、女性市場來設計產品,整體上硬度就會軟上很多。因此在購買前,如果能和有該蛙鞋的朋友借來試踢看看,就再好不過了。


在某品牌提供的硬度與體重的建議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牌子建議70公斤以下使用最軟的硬度即可。

  再來長度的部分,基本上蹼面約60公分以上就可以稱為長蛙鞋,最傳統、經典的長度約在61~65公分(從折角算起)左右。與硬度一樣,在長度選擇上也與身材習習相關:基本上身高越高,越有本錢將越長的蹼面拉開,身高較矮的話,雙腿就必須以更大的角度來踢動同樣長度的蹼面,不但較費力,也會產生較大水阻。

  大家應該有注意到市場上長蛙的長度變化很大,從傳統的63公分左右到近100公分都有。我不否認長一點的蛙鞋也許拍照起來比較具有修飾效果,但從實際面上來看,這些超長的蹼面不一定就會有更好的推進效率,主要還是取決於使用者的身材與本身的設計。而我們台灣人的身高與「西方人的標準」相比如何?我想答案呼之欲出了吧!


市面上可以見到各種不同長度的長蛙(Photo by:王文彥)

  另外,超長的蛙鞋在旅行攜帶的時候也會造成一定的麻煩,光是要找裝得下的裝備袋,可能就要花費一番功夫了。這點在大家選購長蛙的時候也要記得考量進去。

  對於初學者來說(尤其是男生),不要太擔心蛙鞋會不會太軟、不夠力,實際上一雙中等至偏軟、長度適中的長蛙,絕對足以應付99%的狀況,而且更容易讓你在學習初期的姿勢調整上養成好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建議初學者的第一雙長蛙,朝向硬度偏軟、長度不要太長的方向做選擇。

初學時如果踢太硬的蛙鞋,很容易有膝蓋過彎或俗稱「踩腳踏車」的問題。

腳套:
  選購長蛙的時候,不管是跟朋友、教練借還是找店家,只要是沒穿過該腳套,就一定要先試過!因為不同品牌間的腳套不論尺寸還是鞋型都有所不同,腳套合腳程度不但直接影響蛙鞋的力量傳導效率,更影響了長時間穿著的舒適性,畢竟蛙鞋是通常一穿就幾個小時的裝備。在試腳套時,盡量選擇符合自己腳型以及在能舒適穿著的前提下偏緊的腳套。大多數情況裡,很難找到100%完全吻合的腳套,通常都會稍微有些縫隙,這時候就可以套上潛水襪再試試看,如果現場有不同厚度的潛水襪可以試,就再好不過了。

腳型千千百百種,因此先試套過腳套很重要!

  在選腳套時,有一個重要的邏輯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是以潛水襪去填補不夠緊時,腳套與腳掌間的縫隙,而不是以腳套來合穿了潛水襪的腳。所以永遠是先裸足試腳套,如果不合再穿上襪子試。在合腳的前提下,潛水襪越薄,動力傳導一定越好,這也是為什麼深度選手多會選擇量腳訂製腳套,以達到不需要潛水襪就可以完美吻合雙腳,動力得以近乎完美的傳導至蹼面上。一般情況下,使用3mm以內的潛水襪就足夠了,若需用到更厚的襪子才能合腳,建議還是換一款腳套或尺寸試試吧!

使用習慣:
  對於已經有些自潛經驗的朋友,在選購長蛙時,可以將自己大多喜歡進行什麼樣的自由潛水模式考量進去。是通常跟著導引繩上下訓練嗎?還是常跟朋友進行 fun dive,在礁岩間鑽來鑽去?抑或是下個5米~10米拍拍美照?甚至是最喜歡進行漁獵採捕?每種不同的自潛型態都可能會影響到適合使用什麼樣的特性的長蛙。舉例來說,通常在不深、海況好的環境下,偏軟的蛙鞋會比較舒服好踢;但若需要頂強流、拖重物、大深度上升...等條件下,就需要稍硬的蛙鞋才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了。

如果常常在浪區活動、礁岩間滯底或甚至鑽洞,就要做好碳纖蛙鞋刮傷、甚至受損的心理準備。

外觀:
  好啦!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會把這個項目排在第一位。在美感這個議題上當然完全是見仁見智的,我也沒什麼可說。但以教練的角度來說,還是希望大家在看重外觀之餘,選雙適合真正自己的蛙鞋,養成良好的姿勢,才能潛得更舒服自在,探索更深更廣的自潛世界喔!

總結:
  最後,還是要回到那句老話: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裝備,只有適合你的裝備。這句話也能完美的套用在長蛙上。別人覺得棒、踢得好的蛙鞋,不一定在你身上就適用。在特定條件下,甚至碳纖長蛙也不一定就比塑膠的來得好用。因此不需要隨波逐流,依照自己的身體條件、潛水需求和口袋深度來選雙真正適合你的長蛙鞋吧!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