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將詳細談談擠壓傷後的恢復、訓練與各種應該注意的細節。但!必須先打劑預防針:以下大多內容是根據我自身重複多次擠壓傷後多年間的經驗換來的,其中包含了許多個人的推測猜想,每個人一定會因為受傷部位、嚴重程度與自身體質的影響等等,而產生許多不同的變數。因此,本篇僅供大家參考,還請斟酌自身情況而定。
先來說說自己不怎麼光彩的擠壓傷的經歷吧!在2016年經歷過一次嚴重的潛水意外而產生第一次的擠壓傷後,休息過短,先前不曾擠壓傷的我,開啟了漫長的擠壓傷人生...
自此以後,每當下潛超過55米,一定會見到惱人的血絲,這個狀況直到2019年亞洲盃前的密集訓練中達到高峰,最終在比賽中受到了最嚴重的一次擠壓傷:一斷開純氧供給,血氧就直線掉到81%,一口口的鮮血不斷湧出,染紅海面...
種種經歷曾讓我十分懷疑自己,是否還能下深度?還是我的深度生涯就此告終?多年間我不斷嘗試,希望改變這個狀況,直到今年,隨著我終於健康的、不見紅的下到90米以上,也許可以說稍微克服這個障礙了吧!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正題,分享我怎麼面對擠壓傷的吧!
先學習放過自己!
最重要的,誠實面對、仔細聆聽自己身體與心理的聲音。接受自己已不復當年勇了,變得比較玻璃的事實。
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被數字綁架,一心只想要到達某個深度,只要沒BO就拼命加深度,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下深度?甚至看到血了也豪不在意。這樣的訓練方式對我們已經充滿疤痕組織的呼吸道來說,風險極高。
每次訓練完都誠實的問問自己,這次的潛水有放鬆嗎?享受嗎?該做的細節都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先把該做的先做好再說。
自由潛水的訓練本來就因人而異,沒有所謂最好的訓練,對曾反覆受到擠壓傷的我們來說更是如此,永遠選擇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不要人云亦云、有樣學樣。
放過自己吧!一切從心開始。
放鬆為第一要務
為什麼一再提放鬆?因為... 這幾年我做得最大改變就是放鬆。
對,打從第一天就知道的放鬆!
身為自潛教練,總是把放鬆掛在嘴邊的我,幾年下來兜兜轉轉... 最終居然發現自己在下潛時,尤其 Mouthfill 後,橫膈膜沒有完全放鬆。意識到這點針對改進後,擠壓傷的問題獲得了極大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第一次擠壓傷前,我從沒特別在意這個問題,還是好端端地潛超過70米。這也表明了,重複受到擠壓傷後產生的疤痕組織,比起健康的組織還真的脆弱不少。
在這裡建議擠壓傷苦手們,先好好感受並練習身體下潛時的放鬆,確定自己熟悉後再練其他技巧或加大深度都不遲。
FRC潛水與RV潛水需更謹慎
FRC是或RV潛水等在深度訓練中可以說是主流方式之一吧!當然這類訓練的優點很多,但對下呼吸道有舊傷的我們來說,所要承受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更高。
由於從水面開始就以總肺容積50%以下開始下潛,肺被壓縮的速度比滿肺下潛快許多,尤其又是以 Free Fall 的方式下潛的話,壓縮速度可能達滿肺下潛的好幾倍,同理肺中血轉移也必須快好幾倍才行,如此對彈性不好的疤痕組織是很大的考驗。
以我自身為例,這些年我試過無數次,只要 FRC 時以 Free Fall 方式下潛,不論多放鬆,只要超過24米必定會有輕微的擠壓傷情況(出現血絲)。然而,我卻毫髮無傷的以滿肺下潛超過90米,由此可以推測,我氣管中疤痕組織的彈性可能跟不上 FRC 下潛時的壓縮速度了。
在此建議和我一樣的擠壓傷苦手,如果想以FRC訓練,可以嘗試拿掉身上配重,增加浮力,並以磨擦繩子的方式減緩下落速度,來放慢胸腔被壓縮的速度。
伸展的重要與風險
經歷過許多次下呼吸道擠壓傷的潛水員們,可能要更注重胸腔伸展訓練,使得在被壓縮過程中,有更好的緩衝。
儘管還有些爭議,但包含我在內的許多自潛員都從實際經驗中證實了胸腔伸展能有效增加TLC與降低RV。光是這一點就對相對彈性較差的疤痕組織有很大的幫助,更大的TLC和較小的RV,能肺部血轉移啟動的深度較深,速度也較和緩。
再次以我自身經驗為例:經過數個月密集的胸腔伸展後,實際下潛時,可以明顯感受到胸腔壓力感減少許多,且容易產生擠壓傷的深度也從原本的50-55米延伸至65米以上。
胸腔伸展除帶給我們上述好處外,一定也要注意它可能帶來的風險。過度使用 Packing 及 Reverse Packing 伸展,很有可能對疤痕組織產生太大壓力使其受傷,尤其是剛受到過擠壓傷的頭幾天。因此強烈建議傷後依照受傷程度停止胸腔伸展一段時間,恢復時也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才行。
注重細節
我已經向自己證明了,即使帶著重複受傷的疤痕組織,仍然能安全的下深度,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只要下潛時的一些細節沒有把握好,再次受傷的機率仍比先前高得多。以下我總結經驗,列出可能造成受傷的動作細節:
轉身
在深處的轉身動作可能是整個下潛過程最容易受傷的動作了。轉身前可以適度利用摩擦繩子減速,轉身時務必保持輕柔、胸腔與脖子不過度延伸,也建議雙手盡可能不要完全伸直,以保護胸腔。如果要拿 tag,盡量一次完成,不要保持單手懸掛姿勢多次嘗試摘取 tag。
吞氣
Mouthfill 吞氣是幾乎每位深度潛水員都會碰到的麻煩,在我這些年的經驗中,吞氣似乎也與擠壓傷有不小的關聯,尤其是在RV深度以後的大口吞氣。
建議擠壓傷苦手們,先用較淺的深度把 Mouthfill 練熟練透,之後再下受傷風險比較高的深度。另外,也藉由平時的訓練經驗,盡量調整充氣深度與充氣量,在抵達目標深度時幾乎把口中的空氣消耗完畢,避免觸底時一個放鬆就大口吞氣。
洩壓
如果使用 Packing 方式下潛且配戴鼻夾,養成習慣,在上升回到水面5米以內感受到胸腔壓力增加後,先讓一部分空氣流出,以避免肺部急遽膨脹產生過大壓力。
注意海況
這邊主要指的是浪況與水溫。浪況不佳時,除了深度與轉身動作要更保守外,也要避免如大深度懸掛等受傷風險較高的訓練。
海溫也是要注意的因素之一,在我們發冷時胸腔肌肉容易緊繃,此時如果進行大深度潛水風險就高很多。所以在海溫較低時一定要注意保暖,或減少泡在海裡的暖身次數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
Mouthfill 充氣不宜過深
沒必要的話不須要追求太深做 mouthfill充氣,舉例來說目標是80米的話,25米內充氣一般已經綽綽有餘了。
過深充氣會需要腹部更用力擠壓橫膈膜,這樣的動作往往使之後橫膈膜難以放鬆(請參考上文),並且會逼迫肺更早進入血轉移的狀態,這「突如其來」的血轉移可能讓疤痕組織突然受到過大的壓力(原理類似上面提過的FRC下潛的風險)。
最深處的動作
最深處除了轉身動作需注意外,所有需要將手伸直的動作也需要稍加注意,舉凡攀繩、no fin 及手在頭頂的踢蹼動作等,剛轉身完開始上升時的前十幾米,記得動作先放輕,不過度延伸手臂。
受傷後要注意什麼?
當你看到血絲,或懷疑自己受傷後,最重要的一定是停止當天所有的訓練,避免傷口擴大了,千萬不要覺得幾條血絲沒什麼。很輕微的擠壓傷可能2~3天就能恢復,隨著傷口擴大,恢復期可是呈指數成長的,所以及時止損非常重要。
如果擠壓傷的狀況比較嚴重,比如血量可以裝滿掌心以上或呼吸短促吃力,儘快出水,短時間內能找到純氧吸最好,並測量血氧,若不吸純氧時血氧濃度長時間低於95%,建議就醫。
當然若血量多於一手掌能裝得下的量,且不斷湧出,放下手邊所有事立刻上岸吸純氧,在最短時間內就醫。
依照嚴重程度,休息的前幾天至數星期內,應避免激烈運動、上半身特別出力的動作和胸腔伸展,也不要做任何完全吸飽及吐光氣的練習,這些運動產生的劇烈喘氣與胸腔肌肉收縮,都可能造成未癒合的傷口再次裂開。
生活方面,簡單來說跟所有傷後恢復一樣,盡量吃的健康、睡眠充足。如果受傷較嚴重,受傷前幾天請避免刺激氣管,比如大熱天吃冰、喝冰水等,如引起咳嗽可能使還未癒合的傷口破開。
如果平時有食用魚油、磷蝦油等高濃度Omega-3的補劑,受傷後最好停止服用一至數天,避免影響傷口的凝血。
受傷後的前幾天,由於有開放傷口,受到感染的機率較高,應避免前往人潮擁擠處與不乾淨的地方,並在人較多的地方盡量戴著口罩。
如果傷後已經休息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了,仍在痰中會看到深黃色至淺橘色的分泌物,代表傷口還沒完全恢復,還有明顯的發炎反應,這時不要冒然進行深度訓練,應優先解決發炎的問題,等傷口痊癒了再開始。
如果傷口恢復期間痰變多,顏色變為墨綠色、深橘色或灰色等不正常的顏色,且常伴隨劇烈咳嗽,很大機率是傷口遭感染了,請就醫,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
休息很重要!
這邊的休息不完全是受傷後的休息,而是大深度後的休息與恢復。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在經過大深度壓縮與血轉移的影響下,會產生肺水腫的現象。簡單來說,經過「蹂躪」的肺與氣管,需要給它們一些恢復時間。這些年下來的經驗也告訴我,連續不間斷的大深度訓練,擠壓傷的機率明顯高很多。
至於多深叫大深度,又多深要休息多久呢?如果在潛水時或剛出水後,胸口有壓力感或緊繃感,撇除放鬆與技巧性的問題的話,很大機率是你的身體還沒適應該深度,這時候得先在這個深度練到完全適應才行。若緊繃感強烈,甚至產生部分輕微擠壓傷的症狀,則最好隔天休息一天,讓身體好好恢復。對於更大深度的潛水,比如90-100米以上,即使沒有明顯感覺身體不適,也建議至少休息一天讓身體好好恢復。總得來說,休息也是需要經驗來輔助判斷的,得透過平時一次次的練習,慢慢了解自己身體才行。
受傷程度與其應對的方法
以下我依經驗將下呼吸道的擠壓傷由輕至重分為5個等級,分別列出了每個等級可能出現的症狀與應對,給大家參考。但請注意,我們不能完全只以出血量來評估擠壓傷與否以及嚴重程度,只能說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出血量多寡是一個最容易觀察的症狀,有時擠壓傷也會以瘀血、肺水腫甚至氣胸血胸的形式發生,血不一定會流多少出來。所以大家除了血量外,也要多注意血氧濃度和其他相關症狀喔!
等級1
症狀:可能沒有明顯不適感,或僅有些微胸口緊繃感,氣管分泌物(痰)增多,口中可能出現金屬味,但短時間內不見血絲。幾個小時甚至隔天後,痰中可能出現細小的深紅色乾涸血點。
對策:雖為非常輕微的擠壓傷,還是建議最少要休息兩天,受傷當天與隔天建議不要做強度太高的胸腔伸展,也不要做 packing 和 reverse packing 等會讓胸腔極度擴張與收縮的技巧。
等級2
症狀:也可能沒有明顯不適,或僅有胸腔緊繃感,剛出水可能會有些喘不過氣來的感覺,但持續不久。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後,痰中出現微小的血點或血絲,但一兩小時內就消失無蹤。隔天痰中常出現一些乾涸的深紅色血跡。
對策:與上相同,還算輕微,但需至少休息三至四天以上。
等級3
症狀:出水後十五分鐘內,大口呼吸時可能感到胸口至喉嚨間有異物感,通常伴隨著咳嗽反應,並咳出約掌心大的血量,且血量可能超過痰量。痰中夾雜著血的症狀可能持續數十分鐘至兩三個小時。
對策:較明顯的擠壓傷,至少休息1至2星期以上。恢復訓練時需要先將深度退回安全範圍內,再逐日加深。
等級4
症狀:症狀與上面類似,但血量更多,可能咳出裝滿手掌的血量,且呼吸時特別短促不順,甚至產生異音。除第一口血外,出血的症狀可能持續數小時,期間內身體姿勢一改變就容易再咳血出來。出水後如量測血氧,可能發現血氧回復速度不如以往,可能需要幾十分鐘到幾小時才能回到95%以上。
對策:肯定不是表層微血管破裂那麼簡單了,建議監測血氧半天至一天。傷後至少休息一個月以上,需要特別注意重新恢復訓練時的狀況。
等級5
症狀:出水後幾十秒內即有大口的血湧出,血量已經不是一個手掌能裝得了的量,且源源不斷湧出,此時若躺下來,過大的血量甚至可能從鼻孔流出。可能伴隨頭暈、意識不清、強烈疲憊感、明顯喘氣、呼吸困難、呼吸時有咻咻聲、血氧下滑至85%以下且恢復極慢等症狀。
對策:不論是是氣管還是肺受傷,大出血的狀況都會影響肺中氣體交換使得血氧驟降。強烈建議就醫,持續監測血氧與身體狀況至少一天以上,如果短時間內能照CT電腦斷層輔助判斷更好。若無法立即就醫,包含睡覺在內至少24小時內身邊要有人在,並時時監測血氧。
建議休息兩至三個月以上,恢復訓練時請從最基本的胸腔伸展開始,深度方面則從30米開始再慢慢練起。
總結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都大概感覺的出來基本的邏輯和方向了吧!總得來說,就是盡可能的讓胸腔壓力改變越和緩越好,同時避免一切「突如其來」的動作。
誠然如上述,經過反覆受傷,再受傷的風險無可避免地一定比較高,但絕不是沒機會下深度了。
根據我的經驗,我可以告訴你,這個過程漫長且辛苦,你不但可能會再受傷,也必須把技巧細節做得比其他人更完美。是啊!不簡單,但我做到了,你一定也可以!